这段时间足协主席陈戌源的被抓事件可谓是震动中国体育圈的大事。
在本人看来,早在其上任伊始,这就是可预见到的结局,倒行逆施,官本位,荒唐改革对策层出不穷,真可谓乱象频生,毁人不倦!
陈戌源任期内犯下的三重罪:
1、U23球员保护性上场政策:
2017年,中国足协及相关部门推出了“U23球员新政”,要求每场比赛每队场上的U23球员不得少于1人。强制要求每场比赛每只球队必须要有23岁球员上场比赛,这简直就是滑天下之大稽,作为一个足球球员来说,23岁的年纪,技术已然定型,心智已经基本成熟。能否上场应该由其实力及球队战术打法来决定,而不应该从政策层面去做强制要求。
诚然,年轻球员要想得到更快的成长,需要积累大量比赛经验不假,可也不能强制规定23岁球员上场比赛吧?拔苗助长只能更快的毁掉这些球员。
然后,陈戌源上任之后呢,非但没有制止或者取消该政策,反而对该政策进行了变本加厉的更改与落实。2018赛季,该政策升级为:U23球员上场人数不可少于外援登场人数,同时各队至少必须首发1名U23球员。
到了2019年,U23上场人数指标不再与外援登场人数挂钩,而是固定在了3个。
该政策带来了什么结果呢?U23球员是否真正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在“U23”政策出台的第一个赛季,中超共有71名U23适龄球员在比赛中登场,总出场时间为38571分钟。
表面上看,U23球员确实增加了上场比赛的时间。但事实上,如果按照首发超过10次或出场超过500分钟这两个条件来筛选的话,仅有不到30名年轻运动员满足以上要求。
而真实的情况,实际上要比数据还要更为离奇一些。
按照规定,每队场上比赛的U23球员不得少于一人。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少俱乐部采取换人的方式来敷衍对应:有的是在刚开场不久,有的则是在比赛临近结束的时候。
2019赛季中超联赛第15轮,开场55秒后天津天海队用张诚换下U23小将文俊杰,这样的话就算是有U23球员上场打比赛了。
同年,天津天海俱乐部对阵广州富力的比赛中,时任天津天海俱乐部主教练的沈祥福让U23门将马镇换下首发球员吴伟,踢的却是前锋位置。
耐人寻味的是,仅仅过了几分钟,沈祥福又用另一名U23球员将他换下。
这样的应对策略,真的是对于U23球员保护性上场政策赤裸裸的打脸和讽刺。
2、打压豪门,扶植亲信
在陈戌源上任之前,中国足坛因为几大豪门俱乐部的大量金钱投入而进入了金元时代。这个事怎么说呢?有利有弊。
有了金钱的加持,广州恒大一跃成为亚洲豪门,世界俱乐部排名一度进入前三十,两夺亚冠,极大的促进了国内足球市场的发展,国内足球氛围空前高涨。而正因为广州恒大队的出色表现,主教练里皮因此进入视线,在恒大的斡旋下,顺利出任中国男子足球国家队的主教练。
然而,在中途接手高洪波留下的乱摊子并好不容易拨乱反正之后,陈戌源上任了。陈戌源上任后,全方面否认前任的功绩。国家队层面,不但干扰里皮选人用人,更是怂恿部分国脚不配合里皮的战术,比赛过程中给里皮制造各种障碍,诸如王刚进攻回传、武磊不给艾克森传球这样的事屡见不鲜。俱乐部和联赛层面,对于广州恒大,进行大肆打压,全力扶持上海上港,只因自己是上海上港出来的官员。美其名曰打压金元足球泡沫,打压恒大、泰山等球队,营造出一种不健康不公平的竞赛环境。全力扶持上海上港队勇夺中超冠军。
逼迫里皮辞职后,陈戌源将李铁推到了前台。李铁是个什么人?能力有限,利益之上。没有一丝责任心和荣誉感,这个人只想着为自己谋取经济利益,不择一切手段的捞钱。这样的人带球队能有什么好成绩?当年刚上任的时候,我就预料到了这样的结果。很遗憾的是,不幸言中了,李铁在上任之初,大放厥词,扬言自己不比里皮差,但是他在坐拥四五个规化球员的情况下,听任陈戌源的授意弃之不用,最终把中国男足带到了无底深渊。2022年年初,世预赛,男足1:3输给了越南,输的连底裤都不剩。
3、队名中性化
陈戌源治下的足协要求参加协会下属各级联赛的俱乐部球队要更改队名为中性化,不允许出现赞助商的名称。这也给各俱乐部的正常运营带来极大的困扰,无论是参加中超,中甲,还是参加中乙联赛的俱乐部,队名中性化带来了俱乐部缺钱的困境,多数俱乐部要么负债经营,要么陷入欠薪的境地,大部分俱乐部都在惨淡经营。陈上任三年多时间以来,已经有至少35家俱乐部分崩离析,这是个惊人的数字。
近几年经济环境不佳,加上疫情影响,各支球队运营本就困难重重,因此各俱乐部投资者紧缩银根,自身难保,但是作为中超联赛的赛事组织方,陈治下的足协没有想办法去有效帮助俱乐部度过难关的行为,反而脑洞大开地去商业化,实行中性名政策,成为压垮俱乐部的最后一根稻草。
中性名的最大弊端就是让遇到经济困难的企业更加不愿意投资足球,因为这是只进不出的鳝鱼篓子,钱砸进去没有任何的回应。试想一下:如果大连人还叫大连万达,他们愿不愿意抢救一下?除了影响当前投资者的热情之外,中性名还有个非常严重的祸端,就是没有任何新企业愿意接手。大环境下,有的行业入不敷出,但也有不少行业赚得盆满钵圆,但他们会收购一支叫城市名字的球队吗?除非当地给的政策大过俱乐部的投入,但这种情况在陈治下的足协,显然是不可能出现的。
说了这么多,陈戌源的罪责简直就是罄竹难书,但他是如何上任的?谁能捧他上任的?提拔他的人有无问题?有多大的问题?如何追究其管理责任?后陈戌源时代的中国足球何去何从?这些问题都值得所有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