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式技术流坚定的支持和实践大师,气定神闲的调度指挥,充满高贵气质的浪漫舞步,潇洒又飘逸的过人,一针见血的致命妙传,淋漓尽致的展现足球的魅力。彭伟国,中国足球职业化以来罕见的古典中场大师。
广东的地理,气候,孕育了地域特征特色鲜明的文化。体现在足球上,“小,快,灵”是80,90年代广东足球在中国足坛,乃至亚洲足坛为人称道的法宝。涌现出了容志行,古广明,吴群立,赵达裕,麦超,区楚良,胡志军等国脚,人才几乎遍及场上各个位置。
容志行
彭伟国,自然是足球职业化以来,甲A赛场上少有的,能把足球踢的赏心悦目的球员。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的《赤壁怀古》,拿过来描述他挺合适。
1994年的世界足球,功利主义愈发盛行。高大强壮的身体,飞快的速度,超长待机的体能,密不透风的强硬防守,成了主流。就连桑巴足球的象征巴西,都靠放弃了赏心悦目的艺术足球,拿了世界杯。中国足球职业联赛开张在这个背景下,甲A诸强,纷纷模仿。
彼时的甲A,大连,上海两雄争霸。一边是高举高打,长传冲吊,简单粗暴,一个是全员“抢逼围”,20个壮汉拼速度,拼身体。
开局不利,连续丢分的广州太阳神,谈定了合同,确定了球员薪资,像睡狮猛醒,连续发力,最后力压申花,略输万达,获得亚军!
彭伟国深得南派足球真传。技术出类拔萃,走位飘忽。视野开阔,突破过人,组织传球能力非凡。他轻盈灵巧,左右开弓,脚法鬼神莫测,踢球观赏度在国内球员,堪称最高!
壮汉林立狼烟四起的球场,彭伟国“温文尔雅,与世无争”的徘徊在距离对方球门四五十米的区域。得到球后,不慌不忙,一停,一扣,一闪,一转,一腾,一挪。对方中场眼见他脚背把球向左一推,照理传向左前。不料,球弹向左前的瞬间,他不知用什么办法,又把球拉回右边,电光火石之间,摆脱出几米远。
对方后腰跟后卫上来夹击,双鬼关门之势已成。彭伟国说,好吧,你们厉害,我不过了。
只见他人好好的站在那里,球却不见了。球早已顺着不可思议的线路,在最合适的时间,出现在胡志军最舒服,对方拖后中卫跟门将最难受的位置!1比0!
在那个赛季,彭伟国妙传,胡志军心领神会的吃饼拿了最佳射手。广东双雄,绝好搭档。
彭伟国华美的脚法冠绝甲A,天生的直觉让他的视野贯穿球场,随时根据情况创造机会。
很多人看出,彭伟国的缺点是慢。
其实,那是高手独特的节奏掌控力。看似迟缓,散步,其实是为快蓄力,做准备。
该快的时候,他真不慢。妙到颠豪的精准传球,好比庖丁解牛下刀专找骨缝。一招致命。快慢转换,那个节奏感,也好比美妙的音乐,它就不能一直是高音,必须要起伏跌宕。彭伟国的节奏感,总是美轮美奂。
我个人觉得,他堪称国产版的里克尔梅。
彭伟国在24岁的黄金年龄,赶上足球职业化,有了展现才华的舞台。职业化一年的收入,堪比容志行,古广明他们十年,二十年。这点说他是幸运的。
然而,功利主义足球大行其道,中国足球也不能避免。
极端的防守,一味的强调体能。带个球狂冲30米球就不见了,这样的球员能在国家队挑大梁,彭伟国只能给马明宇打替补……
天才的技术流,就像天才的艺术家不会为金钱摒弃唯美主义。彭伟国在替补席,依然淡定从容,在有限的上场时间,仍然优雅的踢他的“儒将足球”。
在粗野的碰撞中,展现优雅的艺术。那些肌肉健硕的大长腿,就像一群大朴刀。彭伟国,就是其中的剑客。
他传出的每一球,都像刺出的剑,剑剑都蕴含无穷的诗意。要理解到这一层,也真需要胡志军那样心有灵犀的队友。
时过境迁,物是人非。
从甲A到中超,累计37支队伍征战过中国顶级联赛,其中包括曾经霸主的大连万达的有15队,都解散了。
广州恒大拿过亚冠,联赛八冠,也降级了。
回想20多年,大家不会忘记,中国联赛还曾有彭伟国这种优雅的侠客,用过如此奇绝的剑法。角球直接破门,你见过几次?彭伟国,两次。
20多年联赛,多少强队灰飞烟灭,广东恒大也成了一帘幽梦。唯有彭伟国,那一剑的风情,常驻心田,让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