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文/李通国

太极拳攻守之间,使用捋法者不抗不採,引进落空;被捋者就要舍己从人,化解被动之势。一攻一守,一进一退之间,展示着习练者娴熟技艺、形势判断和果敢决策的智慧。太极拳虽无益于大战之技,然而百十年来,无数武者痴迷于此,却道是小拳技里蕴藏着大乾坤。这里要说的是太极拳技法的捋法技巧。

捋法如何解?

有诗云:

捋劲义何解 引导使之前

顺其来势力 轻灵不丢顶

一 捋的方法

捋的方法,还是看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说法:“捋者,连着彼之肘与腕,不抗不采,因彼伸臂袭我,我顺其势而取之,是收回意,谓之‘捋’。”又说:“其方式,即捋法转腰加上一手连着彼之肘节间。”这里指四正推手而说的。

所说的“捋法”,与走架中揽雀尾的捋式是一致的。

杨澄甫《太极拳使用法》揽雀尾一节详细描述了“捋法”的走架动作:“将右足向右前迈出,曲膝踏实,左脚变虚,身亦同时向右拗转。眼随往前看,左右手同时圆转,往前出动,右手在前,手心侧向里,左手在后,手心侧向下。转至右手手心向下,左手手心向上时,速将我右腕里面贴彼肘上臂部外侧,左腕外面贴彼肘下臂部外侧,全身坐在左腿,左腿变实,右脚变虚,往我胸前左侧捋之,则彼之身法即随之倾斜矣。”

走架“动作说明”只有向左捋式,故解说以此为准,而推手是可左可右的。

二人在推手习练或较技中,遇到对方进攻首当其冲者为掤。对方的打手从正面向胸、脸攻来,有自打在后脑、后背上再往后有打在脚后跟的威胁。对方以右手打来,我将其右手及胳臂捋向我左方,对方以左手打来,我将左手及胳臂向我右方或右后方捋去,以解掤攻之危。

杨澄甫捋势

二 捋法的正确姿势

其一“捋在尺中”
拳诀有“捋在掌中”与“捋在尺中”两种说法,前者泛指手掌中的触觉要灵敏,始能随捋进着;后者是指传统太极拳的以尺骨捋人。

用尺骨捋人,则随功夫加深,其前臂部位的触觉灵敏度就能相对地提高,在推手、散手时,既有利于近身用招,又能腾出手部备用。同时,在由捋化挤发劲时,也特别沉着有劲;若要转换为其他手法,如由捋变闪、变肘(沉肘、撅肘、顶肘等)、变采、变按等等,可变的路数很多。反之,如用手心粘住对方肘节,移位时易被对方察觉。

初学推手的人,如不是从一开始就用尺骨捋人,那么用手掌捋人的习惯形成以后,再改进就非常困难,这也属于拳谚所说的“学拳容易改拳难”了。
其二 “捋要柔顺”
捋法是用摩擦力把对方来劲引向我身躯外侧使之落空。捋劲借力得手时,可使对方向前倾侧,甚至跌仆。在四正法中,掤、挤、按发劲时,一般都使人向后倾跌,唯有捋劲能引人前仆,而且也最难以掌握。

应用捋劲全凭适度的摩擦力。捋得太重,被对方很快察觉而变化走脱;捋得太轻,不起作用,且易被对方侵袭内门。但总的来说,捋劲是引化劲的一种形式,须“顺其势而取之”,自以柔顺为宜。只要“掤劲不丢”,勿使己臂贴身,随腰腿圆转而捋,自能在熟练后得心应手,从容地随感随化,随化随发。相反地如不求柔顺,逆劲用捋,一味顶抗硬拨,那就没有捋劲可说了。
其三“捋要顺且韧”
捋法的外形像抱,“抱虎归山”的“抱”宁,便是与此相合的。顺,即柔顺,顺势借力。韧,即韧性,说明内含坚刚,做到“掤劲不丢”。在太极拳推手中,任何手法都是式式贯串、相连不断的。即使发放后使双方一时脱离接触,也要做到“劲断意不断,意断神犹连”。捋法自然也不例外。

其四 避免外拨

拳法应用,在外形上不外乎一开一合,一往一来。而开合往来是必须以腰为轴,以腿脚为根的,即所谓“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同时,往复是循环不已的。所以,《十三总势说略》说:“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或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

这句话是说:我们要向外、向上抛掷一件东西,若先使之向里、向下,然后再向外、向上抛出,这样一挫一掀,其所发挥的作用力就远比只向外、向上抛掷要大得多了。

这一基本原理具体应用到捋法上,若捋前先用外掤诱出对方的力,然后向内、向一侧捋去,就易于得力。而当我使用捋法时,即已捋来,便须挥之使去。因为“引进落空”,也未必一定能使对方跌仆。
但经引到身前,我劲已经蓄足,就可趁势用挤、按等法向外发放。倘能如此连续往复,那就无往不利。

这一点是符合事物运动对立面相互转化规律的,拳法应用不可能是只向上、不向下,或只向里、不向外的。

用捋法既不可向外拨去,也不可直向胸前引进。

外拨易犯顶抗的毛病,直向胸前引进则势必被对方侵入内门。所以,必须随转腰之势,“内向胸前一侧捋来”;并在一转腰之际,使对方进攻的手臂在我胸前平行而过,使之落空,这就叫“引进落空”。此时便可乘对方身躯倾斜之际,继之以挤、按等手法,合而发放。

三 捋法的探源

捋法与吴殳辑编洪转的《梦绿堂枪法》之枪法八母之“掳”势的技法要领极为相近:“我立高势,彼于圈里扎我膝脚,我两手离胸,前手一覆,后手一仰,腰力向前一摆,掳开彼枪于圈里,就势将彼手压下,前手抬上,扎彼心穴”。

吴殳在《手臂录》卷二之“革法”中,对“掳”有进一步的阐述:“沧尘子曰,封、闭、提、拿,古人立此四法,非独摄尽诸法,亦欲人知上下来枪,皆同于无,而专注力于中平之封闭也。洪转补之以‘掳’,而又加拦、还、缠,以为八枪母。夫‘掳’,即提之次”。沧尘子系修龄自号。在同书卷一之“圆圈分形详注”中,合计十三形枪势圆圈,有两形提及“掳”法。
不论是捋、撸还是掳更加贴近于太极拳作为武术的技击特征。那么,太极拳的捋法是来源于枪法的捋、撸或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