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台湾高铁大股东之一「大陆建设」陆续处分高铁股票,在一个半月内大量出脱5万张,照理说,卖压沈重,股价应该会跌,更何况还遇上每年56月的淡季,高铁却打破「五穷六绝」魔咒,连日创新高,究竟是什么原因?

4月17日,高铁的原始大股东之一,由殷琪担任董座的大陆建设,今年来首度公告处分高铁股票,当时共卖掉1万510张股票,以平均股价35.29元计算,近3.7亿元台币落袋,并不是小数目。即便大幅出清,但大陆建设手上还有5万5000多张股票,换算持有近1%股权。

只是,这一个半月以来,大陆建设卖股节奏不间断,直到5月28日总计六次出脱股票,一张都不剩,已全数出清。估算今年卖股收入,进帐约22.18亿元。

5月27日,殷琪难得在欣陆控股公司的股东会上公开露面,被询问到这件事时,她淡淡地回应:「股票本来就是有买有卖」。即便参与经营高铁多年,她强调,不是没有感情,但现在对高铁,「就是单纯的财务性投资,而且卖股票,不代表看坏公司。」

殷琪过去被外界称为「高铁女王」,从投标、得标、兴建到完工通车,她都参与甚深,也曾担任多年的董事长,只是后来因高铁财务未能改善,与公股交涉过程不甚愉快,四年前财改案通过后,她也渐渐淡出经营,大陆工程2年前就无高铁持股,日前大陆建设也全数出脱。

不过,她的另一关係企业–台橡目前仍有一席法人董事,但预计任期届满后也会退出。

一年前就想出清,现在一张都不剩

按照殷琪说法,其实一年前董事会就决议要出清。还好延迟了一年,这期间,高铁股价飙涨达88%,让法人、大股东、小散户同步受惠,赚得盆满钵满。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大股东随着股价增高抛售持股,以填补先前减资的亏损,但换算下来每日平均卖1、2000张,佔成交量至少一、二成,高铁股价竟丝毫不受影响。

儘管大盘从4月17(大陆建设第一次出脱股票)至6月5日,指数跌了4.8%,但同一期间,高铁股价涨幅却近30%,表现远远超越大盘。

最令外界好奇的是,为何大股东全数出清,股价不仅上涨,还不断受到法人、外资青睐,甚至到了「追捧」的程度?

首先,要先了解背景因素,高铁从建造迄今近20年,多年来背负财务危机包袱,直到2015年通过第三代财务改革方案(简称:财改案),由政府主导「公有民营」,并延长特许期35年至2068年,方才度过「破产」关卡。

也就是说,高铁已「大转骨」变成绩优股,彙整分析师的说法,高铁会受到投资人青睐,有三大原因:

第一:财务体质改善,配息稳定。

高铁4年前延长特许期35年至2068年,摊提压力减轻,股权营业成本下降,当财务体质改善,获利就能立即反映。

另一方面,因为高铁经过财改,曾减资打消亏损再增资,因此在民股大股东陆续出脱持股的同时,交通部公股及泛公股共持有63.9%,碍于立法院当时一併决议的两大规定:新股有五年闭锁期、以及「公股及泛公股不可释股」,反而成为稳定股价的力量。

第二:运量创新高,业绩畅旺。

高铁是独占且特许事业,没有竞争对手,在西部一日生活圈的需求,旅客运量不断攀升。

2017年,高铁首度突破6000万人次搭乘,2018年共载运6393万人次,今年清明节收假日(4月7日)更打破纪录,宣布疏运高达逾30万人次,虽然交通部长林佳龙承诺今年票价「冻涨」,但营收仍稳地成长。

元大投顾分析师施姵帆在今年第一季就曾发布报告指出,看好高铁在长假效应和国旅假期的表现。

从财报来看,2018年高铁营收454亿元,税后净利107亿元,每股税后纯益(EPS)1.9元,预计派发股利1.12元,即便现在股价处于历史高点,仍有3%的殖利率。

第三:中美贸易战下,首选避险标的。

在台商台干资金逐渐回流股市的同时,国泰投顾提到,由于高铁第一季获利创历史第三高及同期次高,基本面佳,加上贸易战吸引资金流入,因此成为法人青睐的避险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