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波胆平台-大陆避险护身符-股票上市

对走在两岸政治僵局钢索上的台商而言,风险与机会是并存的。而有什么法子能够同时规避风险与创造机会?「运用钱的槓桿原理,」深圳一位台商说道:「用最少的资金取得最大的利益。」

向大陆的银行借钱是一条门道,但是在大陆关係经营不深的台商,很难从尚未成熟的金融体系获取需要的资金。将在大陆经营的事业推向股票市场,成为台商在借贷之外另一项槓桿运用资金的管道。

儘管有些台商另有打算,大陆南方的一位台商就表示,「只要盈利已经到达标準,不上市也没关係。」这位台商透露,他早已赚回早期投入的资本,目前继续投资的资金是从盈利所得而来。一旦台海局势紧张,他可以轻鬆离开。但是,根据金融市场人士观察,有愈来愈多大陆台商摩拳擦掌,準备要下一着股票上市的棋路。

在台商的筹谋下,股票上市的槓桿作用,从经济层面延伸到政治层面。

有些企业打的是钱滚钱的如意算盘。美籍的怡富证券上海办事处首席代表柯志元分析,台商选择将企业股票上市至少有三种好处,其一是可以快速取得美金(如果选择以大陆专供外人投资的B股形式上市),再则向当地银行借贷也比较容易,「因为政府怕你倒闭,一定会借钱给你。」柯志元说。等到上市后市面价值上涨,在台湾母企业价值随之提升,向银行借贷又多了筹码;而如果是台湾上市公司,自然在台湾股市又是利多消息。

晋升大企业的法宝

对原本规模不大的中小企业而言,股票上市却是他们翻身成为大企业的法宝。

策略考虑之一是,藉着股票上市打响知名度。香港渣打有限公司董事李忠仁与台商接触经验不少,他发觉许多台商为了发展大陆市场而希望广散名气,「listing(股票上市)对他们会很有帮助。」坐在高耸的香港渣打银行大厦十八楼办公室内,李忠仁分析。

深谋远虑的企业,则把股票上市视为企业长程计画的垫脚石。

「上市是为了使财力变大,才有可能使经营理念和财务结合。」在深圳珠海设鞋厂的信星鞋业总裁陈敏雄说。信星原本设籍彰化县郊,如今却已成为第一家独资而在香港上市的台湾企业。陈敏雄认为,在大陆发展不易,如果仍像在台湾一般,用小企业的经营方式,要成功相当困难。

北京以做方便麵(速食麵)闻名的顶新集团,更打算藉股票上市,寻求外资奥援,「更重要的是藉世界各国资金参与,找到海外联盟伙伴,让我们有机会站到国际舞台上。」顶新的发言人曾俊雄经理透露目前正在规画旗下子公司上市事宜。

台商到大陆投资的经济行为,始终笼罩在政治阴影下。而弔诡的是,一些企业选择用股票上市的经济手段,来解决政治问题。一些台商不讳言,企业成为上市公司后,用的是大众资金,就算真正走到被中共没收资产的地步时,企业损失也相对较少。

在大陆,股市初具规模的上海、深圳以及拥有成熟股市的香港,成为台商晋升为股市成员的最爱。

生产基地、市场所在都在大陆的台商,对选择在大陆上市都兴致勃勃,上海怡富的柯志元就透露,有不少台商正和他们接触。但台商面对的却是一个亟待建立秩序的股票市场,「台商意愿大,但机会少。」怡富派驻上海的另一位代表洪永沛指出。

问题之一是法令不清。金融市场人士建议,有意在大陆上市的台商,必须是经营满三年、最好是合资企业,且是交通、能源、科技等政府鼓励的行业。但对上市条件,却无相关成文规定可供辅导企业上市的业者依循,「只能用问的」,一位证券业者无奈地说。

「想上市,起码要準备一、两年,盖两、三千个印章。」江苏省崑山市一位台商更在深入打探后指明,即使条件符合,股票也未必能上市。「现在能上市的quota(配额)有限,国内(指大陆)等候上市的企业已经有两、三百家。」他指出。

股市环境随政策多变,使企业的规画充满变数。两、三年前,大陆股市萌芽不久,为配合国营企业体质改造,大陆当局鼓励企业股票上市。

台资的灿坤企业在深圳以第一家完全外资型态上市,正是乘此风潮而顺利搭上上市列车。但是时移事转,业者分析,对股市暴起暴落、炒作股价深有疑惧的大陆当局,政策又倾向不鼓励上市。「一切都是政府官员做决定,要上市只有到北京拉关係。」一位投资顾问双手一摊地说:「现在这里还不是一个资本市场。」

针对台商,政治的考虑更掺杂其中,使问题更敏感。「北京政府还要看是台湾的什么人,才决定要不要。」上海一位业界人士说。相对地,台湾当局也有忧虑,「怕这些人在大陆上市后,都听北京的话」,而会对企业上市动作有意见。

「不过双方飞弹布置在哪里可能比较重要,上市应该是小事,不是吗?」怡富的柯志元以稍嫌生涩的国语半开玩笑道。

香港股市受青睐

因此儘管困难重重,企业还是不稍缓步伐。证券业透露,目前至少已有五、六家设厂在华东一带的台商(其中包括若干台湾上市公司),準备在上海股市挂牌。

相较之下,香港更获台商青睐。

「要在大陆上市,必须要很会「玩」。」第一家上市的信星鞋业当初考虑把在台湾的后勤单位,及珠海、澳门的工厂联合起来一起在香港上市,而未考虑放在大陆或台湾,就是看上香港股市游戏规则清楚。

比起台湾股市,一些中小企业发觉,香港制度更健全,很难非法炒作。而以上市过程来说,「香港是困难而不複杂,台湾是不难却複杂,要做很多虚工。」信星鞋业总裁陈敏雄亲身体验:「在香港上市,根本不必花一毛钱打点。」

在活络的香港金融市场筹募国际资金,是台商选择在香港挂牌的一项重要策略考虑。北京的顶好集团和广东省东莞的万泰电线电缆,不约而同都做此打算。

为了扩大经营规模,要解决在大陆营运最困难的资金问题,公司登记在香港的万泰电线电缆,两年前就开始準备工作,最近正预备把东莞的工厂和香港公司连线。由香港渣打公司辅导的万泰,目前一切就绪,只等上市最佳时机。「上市后向银行贷款很容易,公司发展会很快。」东莞万泰总经理李兆灿乐观地预期。

在香港上市的还有另一层保障,那就是:在大陆投资的中小企业老闆,有香港上市公司的总裁的身分,便受香港法令保护,降低了政治风险。

但九七之后香港前景如何?有些仍然準备上市的台商认为香港不会成为荒岛;有些企业则早有退路,「把香港公司换到百慕达」,一位準备上市的台商说。不论如何,他认为实际操作的时机还未到,「九六年再说」。

远的风险未到,近的问题却不少。

政府僵化造就企业灵活

渣打的李忠仁指出,台商在香港上市最大的问题在关係人交易这部分。他认为台商必须要把台湾和大陆的企业关係切割清楚,「董事和经营团队要彼此独立,」李忠仁建议:「否则利益有所冲突。」彻底暴露企业体质,将是台商成为香港股市成员之前的严格考验。

即使上市,能否吸引投资人接受,还是未知数。台湾第一家进入香港的证券业--台证证券执行董事郑绍淼就观察,香港由于土地、人工、物价上涨,资金成本已成隐忧,股市多头轮迴已到一阶段。加上占股市七成的外资,对流动性不高的个股不太感兴趣,「除非真的很有潜力。」望着熙来攘往的金融人士,在香港金钟道百富勤大厦咖啡厅里,郑绍淼娓娓分析道。

事实上,信星鞋业在九四年底,股价便从港币一元跌到七毛。而原本打算在一二月间上市的万泰(在香港称乐豪公司),因为港股最近走势疲软而延后了上市日期。

儘管如此,渣打公司最近针对台商举办的一场股票上市研讨会,有超过一百人参加。而台湾证券业已有十余家进驻香港,其中有四家已在香港联交所取得席位,可以担任上市承销工作。「可见有市场」,华南银行香港分行经理吴图从旁观察。

而较有实力的台商,操作似乎并不局限于一地。今年经营目标放在「迈向国际产销联盟」的万泰,股票上市的动作在两岸三地同时进行,台湾母厂準备今年迈入上市进程;将来广州、深圳厂也要在当地上市。怡富的洪永沛则透露,某家台湾食品厂已经提出同时在香港、新加坡挂牌的申请。

「这是认同感的问题,企业有钱,可以选择作任何一国的公民。一替企业作投资顾问的上海欣盛投资公司总经理汪雨生说得冷酷。「跨出两岸,台商都变得很灵活,大陆企业也一样」洪永沛则解嘲。只是讽刺的是,企业的灵活是来自于政府的僵化。

当台商脚步跟着海外资金集散地大步移动,最受考验的还是台湾投资环境的改善与否。「如果整个环境变好了,也许有一天,他会把在海外赚的钱拿回台湾投资。」汪两生「审慎乐观」地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