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股市在今年以来波涛汹涌,上半年先是上市公司尚德实业、大家耳熟能详的台湾日光灯、南港轮胎、味全食品、高兴昌钢铁等多家数十年老招牌的企业,纷纷发生公司派与市场派激烈争夺经营权,甚至演出商业间谍窃听、黑社会火拚场面。
就在社会大众眼花撩乱之际,下半年在次吹中共飞弹试射期间,更接连爆发彰化四信与国票事件两个金融弊案,导致股票市场人心大溃散。
先是彰化四信总经理叶传水因为亏空数十亿公款、从事股市丙种交易不顺而弃职潜逃,引发比十年前十信事件更大规模的民众挤兑风潮,在数天内被提领了将近八十亿元。
不到十天,台北又爆发国票事件,年仅二十九岁的国际票券公司营业员,盗开公司的商业本票,跟台湾银行换取一百多亿现金,在股市炒作股票。事发后,引起挤兑规模更达数百亿元、连他的上司也因不堪工作压力而跳楼自杀。
事实上,股市不停在经历惊涛骇浪中度过好几年,至今风雨未歇。民国七十九年高峰时,平均每股市价一四六元的股票,到今年八月只剩三十五元。市场总值从去年底高峰六.五兆元,减到只剩下四.一兆元。短短八个月,减少近三成。
股市崩盘,进而引发的骨牌效应也开始扩散。
金融市场连带不稳定,各机构採取信用紧缩、借贷利率上扬,使原本资金调度已经困难的企业,更是雪上加霜。一些熬不过财务压力的企业,已在垂死边缘挣扎。
缩水的资本市场,人民的财富及所得也跟着大幅缩水。几年来丰沛的民间消费力量,正逐渐消退。流通业、家电、汽机车业上半年多未能达成营业目标。行政院主计处估计,包括消费、投资的国内需求,对经济成长的贡献率,今年将降到民国七十九年以来的最低点五.三五%。光算民间消费的贡献,更是九年来最低的。
连中央政府预算执行也受到波及。财政部原本预计靠出售公营事业股票收入四百多亿,现在不但这笔收入筹不到,加上今年证券交易税将会短收,共将短少五百亿以上收入。官员说,这是民国七十九年以来最吃紧的时候。
总计中央银行为两个弊案所投下的「安抚」金额达一千亿以上。金融秩序混乱之外,民众对政府信心的丧失,更是无形的斲伤。「不知道明天又会爆发什么案件?」一位证券界人士怀疑。
泡沫经济幻灭
这一次风暴肆虐广阔,甚至几乎把社会带向危险边缘,不是没有理由。追究背后原因,「信用过度扩张产生的泡沫经济恶果,才是元凶。」一位资深经济记者认为。
正如信用过度膨胀使日本泡沫经济破灭,银行、信合社乃至住宅金融专门公司等一连串金融问题如滚雪球般爆裂,长期畸形发展的台湾股市,早已在历经这不可承受之重。
台湾股市发展制度不全和人谋不臧,如人头户盛行、和非法经营证券融资的丙种,早为人诟病。历经民国七十六年到七十八年过多资金追逐过少筹码、导致股价飙高的过度膨胀期,到多头转空的衰退期,股市上市公司已从加权指数一万点时的一六0余家,增加到三三0家,供需趋近平衡,但股市体质并未转好。
直到现在,「股市还有残余的激情,涨跌剧烈的情形仍然存在。」在业界六年的太平洋证券投资部副理雷培宇认为股市仍深受谣言、耳语影响,涨跌仍然剧烈变化、背离常情。
「不公平、不公正的陷阱,并没有改变。」他更进一步认为。
今年上半年,财政部证管会特别针对近年来依台湾证券交易所股市监视系统所作出的股价异常监视报告、投资人检举、调查局函送,而移送检调单位的不法案件,列出名单,以追蹤进度。
统计结果,八十二年以来共有四十四件不法案件,涉案人超过五百人。而罪嫌大都是违约不履行交割、虚伪买卖股票及意图影响股价而进行人为炒作等。
股市炒作生态里,券商(丙种)、金主、主力大户,串起一道地下金融体系,形成利益共生体;主力向金主垫款(买进股票后,拿股票抵押,以打折方式换取现金)、金主收取高额利息,主力则赚取股票差价;而券商为了主力资金调度方便,也会提前在主力卖出股票当天,就先开出支票给主力拿去向金主垫款,主力就可以应付两天前买进股票应交割的股款。
崛起于不健全的股市制度,他们在波里兴风作浪,操弄市场,手法一次比一次高明。
股市兴风作浪
去年底台北地检署侦办的翁大铭、李秀芬炒股票集团,发现该集团炒作股票时,有专人负责盘点库存股票、统计资金、与金主联繫资金调度、喊盘下单、办理交割等,分工之细,令人目不暇给。
台北市调查处蒐证资料更发现,李秀芬集团涉嫌透过集团所属洪福证券债券部,以附买回方式向客户销售六十余亿元债券,吸收资金以供炒作。
彰化四信案中,总经理叶传水于七十七年间,与监事主席赖志腾等人筹组证券公司,兼营丙种垫款业务。为了筹措资金,叶传水冒用人头,在无定存单质押之下,以伪造的本票先后向四信质押借贷九十一亿余元。由于股市长期低迷,丙种垫款业务连续鉅额亏损,叶传水无力支付利息而弃职潜逃才案发。
此外,近来股市低迷,市场派或因套牢、或想藉此买壳上市,以股市为旋转枢纽,更加尽情地演出激烈的经营权争夺战。
业界分析,一般会被市场人士看上的企业,多半股本小、土地资产丰富,易于炒作。加上大股东之间如果没有共识,「就易被趁虚而入。」一位证券业者分析。
国际票券公司职员杨瑞仁伪造商业本票事件的引爆点,就是在今年初,证管会股市监视中心发现上市公司高兴昌股票有异常操作及飙涨现象。调查局展开数月追查后发现,该股从去年十月每股二十六.三元,被以波段炒作方式,至今年三月间一路飙到五十六元,涨幅超过百分之百。
而后主角郑楠兴藉由收购十八万张委託书,取得高兴昌董事长席位。检调单位怀疑他高达七十亿元的炒作股票资金来源,而后才追查出杨瑞仁是可能的幕后金主。
制度跑掉了
不独个人手法创新,上市公司更是个中高手。南部流传着,一些营建股曾流行以股票质押和现金增资的交替手法,炒高股价,以股票换钞票。
对于不法问题,多数证券商却不认为行政或检调单位能真正有作为,「不是制度或法令问题,是执不执法的问题。」一位证券公司主管感歎:「制度放着不用,制度就跑掉了。」
内线交易被业者认为是证券市场最严重的问题。
所谓内线交易,依证券交易法第一五七条之一规定:发行股票公司的董事、监察人及经理人、持股超过一0%的股东、基于职业或控制关係之人获悉公司有重大影响其股票价格之消息时,在该消息为公开前,不得买入或卖出该公司之股票。
一位证券业高级主管分析,内线交易在台湾股市绝对不会消失,因为台湾股市赌博成分太重,董监大户如有内线消息,再由主力大户配合操作,获利往往相当可观,所以他们热中股市而不疲。
在股价推升过程中,「获利最大的不是散户、也不尽是主力,而是上市公司大股东。」寰宇财务顾问公司俞济群指出。
国票案主角杨瑞仁在八月三日下午被调查局约谈,但当天一早国票开盘即跌停,成交高达一万多股,霎时内线交易疑云满天,证管会怀疑其中相关人员涉及,但追查至今尚未有结果。「互利共生使追查内线交易阻碍重重。」一位证管会官员说。
一位证券业者更透露,最近南部某金融股上市公司,因为股市低迷,準备把现金增资股价调降,消息宣布当天,该股跌停板。但就在前一天,身兼立委的该上市公司董事长旗下的证券公司早大卖了五千张该股票。
「交易所难道不知道吗?」这位业者问:「只是不敢抓而已。」
事实上,证券管理制度也有死角,使得司法人员在查证时困难重重。譬如对于股市丙种垫款,目前证交法只规範了证券商,一般非证券商的金主,即使出借资金给股市主力或证券公司买卖股票,只要没有涉及共同炒作,并不违法。
纪律赶不上自由
政府制定股市政策,赌性浓厚,是股市畸型发展的另一大原因。
金融纪律化追不上金融自由化脚步,使证券市场利益输送大行其道、投机意味浓,更加一步步向危机靠近。
以开放新的金融机构、项目为例,固然带给企业更方便的筹措资金管道,但却也给予投机者更大活动空间,触角从基层的信合社、农会、证券公司、银行,到上市公司,结合成一只金融巨兽。
一年多前,财政部为了刺激股市行情,开放每家银行提拨二十亿投资股市。当时某一财团投资的新银行,立即进场高价购买同一关係企业股票,大股东趁机获利出脱,却把亏损留给该新银行。
最近财政部为了护盘,更进一步决定大幅放宽银行投资股票的限制,除了全额交割股外,银行不再受「近三年税后平均净利率均在六%以上」的约束。财政部更打算允许银行投资主要股东的关係企业上市股票。「银行可以拿大众存款人的钱去炒作自家关係企业股票,关係企业经营不善,银行不就倒霉了吗?」政大银行系教授殷乃平不禁质疑。
相对地,在规範方面却慢了一步。证管会直到最近才为了防範证券商与上市公司经营风险,打算参考国外作法,分别拟出例外及异常管理规定。此外,证管会也打算从十月一日起,规定上市公司董监事持股变动,必须以电脑磁片申报,以使上市公司内部人持股不足、未申报、短线交易、内线交易及遭断头等情形,难以遁形。
但甚至在管理制度翻新时,炒手的手法也更高一筹。
例如,有鉴于过去只有一家融资融券机构,不敷市场需求,而且造成地下金融猖獗,证管会去年开放民间成立新证券金融公司。
去年下半年,市场主力邹胜却就利用新的信用交易制度炒作股票,利用融资大举买进亿丰窗帘股,一天内就买满一万五千张的融资上限,成本只花了四成。而承办融资的证券金融公司在款项借出后,也无法奈他何。
市场玩家的游戏
国营事业民营化,更为市场玩家带来好机会。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威京集团沈庆京介入中华工程经营权的过程。
去年五月国营企业中华工程官股承销,由威京集团的京华证券取得承销业务。当时总承销股数达一亿六千余万股,抽籤数量只有二千五百多万股,而京华证券洽特定人承购股数高达一亿四千多万股。而后威京集团于八月份的中工股东临时会中,藉重新改选董监事机会,取得多数席次。
「购併本身并没有错,」富邦证券投资顾问总经理庞厚元指出:「就怕进去后把公司掏光,变成个人利益。」不幸地,中工最近却闹出沈庆京透过掌握董事会决议,让中工拿出一百亿元投资股市救穷,董事长陈朝威因此愤而辞职的戏剧事件。
深谙避险之道的超级玩家,结合政治势力之后,更彷彿穿起护身符,锻鍊金刚不坏之身。
去年十月,股市大户在洪福证券炒作华国饭店股票,发生高达八十亿、证券市场最大一宗违约交割案,使股市元气大伤。先有涉及利益输送的华隆案、再有违约交割的厚生案、洪福案,股市闻人、华隆集团领袖、现任立委翁大铭,虽屡被外界认为涉案,却始终无事,令一些市场人士拍案惊奇。洪福案至今尚未有审判结果。
翁大铭当初从股票市场立稳脚跟,之后藉蒐购委託书夺得华隆经营权,创立义新国际贸易公司、併吞国华人寿保险、购入中华证券投资。民国七十六年开放设立证券商,华隆集团一口气设立国华、洪福、永丰、元统四家综和证券商,成为国内最大证券集团。
历经华隆案、厚生案、洪福案数次违约交割案,手下爱将、组织连番铩羽、歇业后,翁大铭手中仍能一手控制多家上市公司、票券公司、及证券公司,一手在立法院运用影响力,企图修改证交法对违约交割应负刑责规定为排除刑责。
「这是政府无能、小人得志。」一位市场人士语带气愤地说。
服输认赔真英雄
股市由多转空后,市场玩家各自浮沈,有人翻身坐大、也有人就此灭顶、更多人在垂死挣扎。「大户现在已经死的死、伤的伤。」多位业者这样形容。
深信「人是英雄钱是胆」的威京小沈,因近日股市无量下跌及房地产不景气,濒临质押股票被断头处分、资金週转不灵的危机。之后虽获银行团答应营救,「他需要很长时间疗伤止痛。」他的一位亲信说。
「一元作三元生意、三元作五元生意还可以,等五元要作二十元生意时,就转不过来了。」一位证券业者评估小沈「受伤」有因:「看起来很强,但不堪一击。」一语道尽股市掠夺者愈过度运用财务桿槓,愈易玩出问题。
「什么叫做英雄?输了认赔才是英雄。」太平洋证券公司副理雷培宇,看过股海浮沈后,却如此相信。他更体认,股市是一盘棋,不论大户、散户,都只是任趋势摆布的棋子而已。
「即使做个人英雄式的奋斗,也不能逆势操作,逆流就会灭顶。」
但不甘心被浪捲走的赌徒,仍屡屡掀起股市风波,每一次股市弊案发生,政府威信和社会成本就跟着赔上。
市场人士则认为那是投机者一步步「倒台」的过程,市场游戏规则已经在转变。
元大证券副总经理林秋雄分析,股票市场规模愈来愈大,加上注重投资组合、基本面分析的法人机构愈来愈多,主力炒作将愈加困难。「有基本面价值的股票,他们(炒手)都不敢动。」法人机构之一的群益证券投资信託公司董事长叶志勇观察。
「这不是制度惩罚他们,是市场惩罚他们。」一位证券业者认为:「这是他们不敬畏市场的结果。」
业界观察,当许多投机客消声匿迹后,市场资源重新分配,股市得以回归基本面。把公道还给绩优股,未尝不是好事。「现在不懂基本面分析,很难赚到钱。」太平洋证券副总经理沈庆芳说。
历经汹涌波涛之后,股市能否浴火重生?林秋雄认为,关键还是回归到「用制度引导交易正常化」,股市低迷是个导正偏向的好时机。而市场力量要能发挥,终究得倚赖政府减少一点赌徒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