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波胆平台-兴柜股票?新贵股票?

号称「第三市场」的未上市上柜市场一直颇有神秘色彩,景气好时,投资报酬率超过50%是很寻常的事。然而,由于资讯揭露不足,这块市场也危机四伏,由喧腾一时的全球统一炒股案与固网股条风波可见一斑。

过去,由于未上市上柜股票没有统一的交易场所,只能私下转让或透过盘商交易,资讯透明度相当低。行政院财经小组决议,从明年1月1日开始,未上市上柜市场将正式合法化,定名为「兴柜市场」(emerging stock exchange)。

「简单说,兴柜就是合法的未上市股票,而且是比较有潜力的股票,」证券柜台买卖中心交易部经理黄炳钧表示。

不再矇着眼投资

政府推动兴柜股票的主要用意是希望创造投资人、发行公司与券商三赢的局面。对投资人来说,资讯透明化可降低投资风险。品旸资讯董事长林惟瑞形容兴柜是「政府跳出来『做庄』,风险相对比较低。」

对有潜力的公司而言,则多了一条曝光及募资的管道;对券商来说,则多了一块市场。

兴柜市场将继续保持未上市上柜市场的议价特色,没有单日涨跌幅限制,但它远比未法制化前的第三市场「安全」。

在未上市上柜法制化之前,由于没有公开交易的场所,若想买未上市上柜股票,只能跟盘商、直销商或跑单帮交易。在缺乏法律规範,加上资讯不透明的情况下,行情不一、违约交割,甚至贩卖假股票的弊端屡见不鲜。

盘商良莠不齐,也是造成未上市上柜问题丛生的原因之一。目前国内盘商约有三百余家,其中固然不乏正派经营且实力雄厚的盘商,但亦有部分不肖盘商与发行公司联手炒作股票,甚至跟黑道挂勾,在市场上吸金。若真的出事了,由于处于法律灰色地带,举证困难,投资人可能求偿无门。

跟直销商买股票风险更高,有些公司经营不善时,大股东急欲把股票脱手,将手中股票大量卖给直销商,并在媒体上放消息,吸引投资人青睐,但这些股票有可能是变现困难的壁纸。

「有很多公司根本是印股票换钞票,」建弘证券公司理财部协理庄英明说。

资讯透明化是兴柜「拨乱反正」的设计之一。未来在兴柜挂牌的发行公司必须公布半年报、年报以及每月营运状况,若有重大讯息须于次一个营业日揭露,对投资人较有保障。

「过去投资未上市上柜是矇着眼投资,现在则把矇住眼的黑布拿掉,」元大京华证券承销部专案经理黄大明说。

推荐券商是主角

虽说兴柜是政府「做庄」,但政府的角色只是制订游戏规则,揭掉这块黑布的key player(主角)是各推荐券商。

过去,碍于法令规定,券商不能经手未上市上柜股票业务,法制化以后,券商将成为唯一合法经纪单位,并赋与券商造市(market maker)的功能。

「未来每家券商都可被视为一个小型交易所,」庄英明说。

由檯面上的券商主导,对投资人较有保障。「本来就没道理嘛,杂牌军可以卖,正规军却不能卖,」一位券商表示。

而且,并不是所有的「正规军」都能卖兴柜股票。只有自有资本适足比率达200%以上的综合券商,才具备推荐兴柜股票的资格。此外,券商还有包销和库存的压力,推荐券商于股票开始买卖两年内,每日库存不可低于原申报数量的50%或五万股。

「有商誉的券商会爱惜羽毛,不会随便乱推,」黄大明说。

由于承销市场竞争激烈,台証证券股务代理部协理张慎推测,短期之内,兴柜市场将是大型券商的战场,小型券商较难取得空间,「不只是券商挑发行公司,发行公司也挑券商啊。」

兴柜由券商主导,势必侵蚀到现有盘商的利润。菁準投资顾问股份公司董事长,同时也是前任盘商联谊会会长许正和表示,「最好的标的会先被券商拿去吃,剩下的才轮到我们。」

黄大明表示,长期来说盘商的利润空间一定会被压缩,但短期之内,盘商依然有生存空间。未上市上柜公司一共有四千多支,扣除辅导中的八百家,还有许多经营空间。

而且,政府对投资人资格并无限制,「卖未上市上柜不合法,转成中实户总合法了吧?」许正和说。

换句话说,盘商摇身一变为投资人,先将股票过户到自己名下,再转卖出去。这种作法对盘商来说资金积压较重,而且多过一手,就得被多课0.3%的税,利润又被削减一层。「体质好的盘商比较能够捱下去,」林惟瑞说。

未上市走议价路线,议价本身就是一门谈判学问,盘商经营未上市上柜市场已行之有年,之中不乏身经百战、长袖善舞的高手。对刚接触这块市场的券商来说,有许多值得师法的地方。

券商也都表示「不排除合作的可能性」,林惟瑞虽然同意此种说法,但他却很难想像券商与盘商能建立何种合作model(形式)。

「券商从盘商那里割一块肉走,还要人家教你怎么煮,你叫盘商情何以堪?」林惟瑞说。

「新贵」抑或是「冷冻柜」

投资标的数量是股票市场活络与否的重要诱因,兴柜匆促上路,亦有人担忧会步上二类股后尘。

当初参考美国那斯达克(Nasdaq)、日本新兴企业市场所创设的二类股TIGER(Taiwan Innovative Growing Entrepreneurs,台湾创新成长企业类股)登场时虎虎生风,但现在却门前冷落车马稀,仅有十八家挂牌,今年截至11月份的总交易量是新台币23亿元,黄炳钧说,「联电一天的成交量就可以抵二类股近一年的成交量。」

「但兴柜绝对不会变成第二个二类股,」黄炳钧信誓旦旦地说。他表示,二类股有许多限制(例如资本额3000万元以上、最近一会计年度决算没有累积亏损),兴柜取消发行、资本以及涨跌幅的限制,希望能提高发行公司挂牌的意愿。

按照证券柜台买卖中心的期望,在辅导中的八百多家企业中,能有八十家在兴柜挂牌。由于政策10月中才尘埃落定,不论券商、盘商或系统资讯业者对这个目标持保留态度。券商含蓄地表示,「我们会尽可能配合上头的指示。」

根据林惟瑞观察,若想在明年元月前挂牌八十家,前二十大综合券商得各推五家,但市场反应如何,目前尚难评估,券商也都还在观望,「先孵个五只小鸡看看会不会赚钱,如果会赚钱,再孵个十只;如果不会赚钱,至少也已经对OTC(柜台买卖中心)交代了。」

短期内难成气候

庄英明表示,一、两年内,要让兴柜像集中市场一样活络「几乎是不可能的。」

首先,发行公司对挂牌兴柜未必有兴趣。特别是愈接近上柜上市阶段的公司,一方面可能不愿多此一举﹔二方面也不想让某些财务资讯过早曝光,好製造利多。

而且现在资金动能不足,连集中市场都如此冷清,又怎能期待兴柜会热闹滚滚?但他也补充,兴柜是种长期投资,若券商能推出质量都有一定水準的标的,兴柜还是值得期待。

至于何种公司会在兴柜挂牌?各券商并不锱铢必较公司的获利成长率,而应把「发展潜力」当做首要考量。基本上,资产负债能力良好,成长性高的公司较容易出线。

张慎分析,像联发科技那种最顶尖的公司,「直接上市就好了,干嘛来兴柜?」会到兴柜来的,「是一些打算在两、三年内脱胎换骨的尖兵。」

这些公司现阶段可能不能完全符合上市上柜九条十八款的规定,但他们持有核心技术及商业化能力,在兴柜挂牌,有行情、有流通,就有价值,募资管道也会比较通畅。

「会赚钱的比较容易借钱嘛!」林惟瑞说。

券商们比较青睐的领域还是以科技产业为主,诸如生技、光电、通讯、3C零组件等等。但券商比较不会去推start-up(新创)公司,「那是创投的事,」黄大明表示,券商遴选的对象还是以那些已经有一定气候,只差临门一脚的公司为主。

「基本上,兴柜是一个专家市场,适合沈得住气,能做长期投资的投资人,」庄英明下了一个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