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连番对中国祭出半导体禁令,美中的科技战白热化。值此当口,美国国际历史教授克里斯.米勒(Chris Miller)出版了《晶片战争》一书,一上架就窜上《亚马逊》畅销书排行榜,就连台积电创办人张忠谋也抢着一睹为快。

究竟书中揭露了哪些秘辛?《远见》邀请半导体业界王牌分析师杨应超,独家解读《晶片战争》书中的产业洞察,以及美中科技角力对全球产业带来的关键冲击。

本篇作者杨应超,点出书中七大全球晶片战现象。上一篇已揭露四大现象,本篇下集再分享其他三大观点。

建议先阅读前一篇:杨应超独家解读 《晶片战争》/中国十年内做不出高阶半导体晶片?(下)

五、半导体成长跟资本市场脱不了关係

第五是半导体的成长跟资本市场,脱不了关係。

这点其实很多科技高层本来不是很懂,包括现在很多老闆还是有同样的问题,虽然很懂自己的产品产业和客户,但是不懂资本市场,也不愿意听。还好半导体公司第一家的 Fairchild Semiconductor 是在旧金山附近成立,才创造了后来的硅谷。

书里提到有一位离开Fairchild的员工的辞职理由是:「我要去赚大钱」(I Want to Get Rich)。因为重金之下必有勇夫,如果没有拿股票赚大钱的机会,大部份的人可能都不会有冲劲(跟投资银行一样),这也让硅谷附近的Menlo Park城市,出现了很多私募基金,包括现在很有名的凯鹏华盈(Kleiner Perkins) 就是 Fairchild 八位创办人之一创立的。

图/硅谷孕育了苹果等科技巨擘。图为苹果园区。unsplash

我在投资银行服务15年内也看到了不少例子,如果没有资本市场协助投资找钱,很多厉害的科技是无法实现和成长的,包括贾伯斯当时也是靠苹果公司上市,我也在2009年带过家亚洲科技公司去美国NYSE上市。

这之前也是台湾的强项,直到政府修改法律,将员工分红配股费用化,造成很多科技公司的员工分红股票少发后,之后好像台湾就没看到特别成长快速的科技公司了,真是件很可惜的事情。

六、中国「市场换科技」策略踢到铁板

第六点,本书也点出,中国用市场换科技的策略,最后终于踢到铁板。

书里提到中国在邓小平开放,看到美国的科技带到日本、台湾、韩国后,这些地方也跟着开始快速发展。可惜中国起步晚了很多年,只好利用市场庞大的优势,用市场来换技术,刚开始用跟外资合资的方法希望技术转移。

1998年我曾在美商EDS(后卖给HP)任职管理中国市场销售,被派到中国北京上班,亲眼看到类似的例子,刚开始效果大部份都不错,可惜在上海跟日本合作的华虹NEC,一直没学到半导体的技术。

但是后来外资开始发现,有些技术被偷窃,像有些新科技刚在美国刚推出后,就马上在中国公司出现,后来又有华为被思科(Cisco)和北方电讯(Northern Telecom)控诉等例子,外国企业很多只敢怒而不敢言,因为怕失去大陆的庞大市场,后来2018年也发生了像福建晋华和联电被美光提起窃取机密资料的诉讼。

之前很多诉讼都是不了了之或罚点钱、大事化小,因为还要顾虑许多商业利益,但是美光这次和日本合作硬起来,要把晋华完全摧毁,就是因为涉及半导体生产技术。后来外国政府发现很多科技跟国安有关係,尤其电讯的通讯器材,美中贸易战才变成了美中科技战。

当时中兴和华为因为低价抢单竞争,把我以前在美国任职过的AT&T Bell Labs的电讯通讯器材部门(后分拆出去改名Lucent,先卖给Alcatel后又卖给Nokia)彻底打败, 所以美国就先从中兴和华为这二家通讯公司开刀。

美国最大的问题是,中国是他们最大的客户,也是最大的竞争者,所以不是很好处理的问题。我2000年在高盛任职的时候,就听说当时华为有计划去资本市场上市的想法,但是后来因为华为谣传可能有中国军方解放军的背景,造成上市一直无法成功,这点后来也造成美国政府的忧虑。

图/华为赴美上市之路,因可能有中国军方背景而卡关。示意图。shutterstock

七、半导体是对付中国的锁喉武器

第七也是本书重要的一点,虽然是误打误撞,半导体是对付中国很有用的锁喉武器,书里面叫做 “The Choke Points”。

多年来很多政治领导人不懂也不想懂半导体这个东西,因为平常看不到藏在产品里面的半导体,又是个很複杂的东西,他们大部份不是学科学或工程,而是法律背景,这是可以理解的。之前美国也没有对中国有那么高的仇意,美国企业像IBM或AMD,甚至还帮中国科技发展也合作了多年。直到川普上任后才真的开始大打中美贸易战,从禁卖晶片给中兴、华为开始,然后打了一段时间后,歪打正着,才发现这招真的很管用。

后来2020年疫情造成供应链问题后,大家更了解到了半导体的重要性,也了解到了这不是钱可以解决的问题。除了中国政府不知道,美国政府本来也不知道,这2年才突然发现90%的高阶晶片,竟然都在台湾和韩国生产,后来才会开始强迫台积电去美国凤凰城盖新厂,三星去德州奥斯汀(Austin)扩厂,然后欧洲和日本也都希望台积电去盖晶圆厂,因为万一台海战争开打,他们不要看到需要的半导体断货。

这几年中美科技战继续下去, 美国一直捡到枪,制裁的方法愈来愈多,从当初禁卖晶片给中国,然后乾脆釜底抽薪,连製造半导体像 EUV 光刻机等的高端器材,也不准卖,最近甚至连有美国公民身份的人也不准帮大陆相关公司上班,这类的限制应该只会愈来愈多 – 如果那天美国出狠招,不准Intel和AMD的CPU卖给中国,那事情就真的大条了。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中国再怎么厉害,没有耗材和机器就无法做出高端的半导体,因为这些关键的软体、器材、耗材,都是被美国及美国的友邦(像荷兰及日本)控制。

杨应超:晶片像清酒有年限,过期就淘汰

记得2年前我就这样评论,当时还被很多不懂半导体的大陆小粉红骂到臭头,但是很不幸这就是事实,科学不是政治,1加1永远等于2,跟意识型态真的没有关係。

很不幸的是,中美半导体战不但会一直打下去,而中国在10年内是不可能做出高阶的半导体,因为 “Choke Points” 太多了,而美国会继续连结台湾、韩国、日本,形成晶片四国(Chip 4)、组成类似OPEC的组织,来控制全球的高阶晶片。

但是除了国防军事、AI,或超级电脑需要的晶片外,中国在中低阶和第三代半导体是有机会的,在全球半导体的市场占有率,像电动车或电子消费产品,还是会有一席之地。这可能也是美国想要的,把最尖端的科技留在美国,让中国不能造成任何军事威胁。

如果国家的领导人,能早几年看到类似这本书的资料,对半导体多些了解而早先步局,而不是像现在大量购买晶片存货,只能短期救急。因为晶片像清酒有年限,摆久了就过期被淘汰了,不是像红酒愈久愈值钱。如果当初可以韬光养晦,低调部局半导体设备相关的製造供应链(打比方,在上百个Choke Points里面先占有一席之地),而不是大力宣传像「中国製造2025」或「一带一路」等造成树大招风,被老美盯上的策略,现在的国际科技竞争情势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